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复习宝典 > 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渗出
来源:张博士医考官网 作者:成子云 2025-10-19 14:02:14

该内容是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请参考。


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其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白细胞渗出过程是复杂的连续过程,包括白细胞边集和滚动、黏附和游出、在组织中游走等阶段,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到达炎症灶,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1.白细胞边集和滚动 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的渗出,体积较小而移动较快的红细胞逐渐把体积较大、移动较慢的白细胞推离血管的中心部(轴流),白细胞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白细胞边集。随后,内皮细胞被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激活并表达黏附分子,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不断地发生结合和分离,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称为白细胞滚动。介导白细胞滚动的黏附分子是选择素,其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目前,已经发现三种选择素:E选择素,表达于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L选择素,表达于白细胞。内皮细胞通常不表达或仅表达少量选择素,感染灶张博士医考网http://www.guojiayikao.com或损伤灶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内皮细胞,选择素表达水平增高。


2.白细胞黏附 白细胞紧紧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从血管中游出的前提。该过程是由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与内皮细胞表达的配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介导的。整合素分子是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不仅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还介导白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


3.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通常发生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白细胞游出主要是由炎症病灶产生的化学趋化因子介导的,这些化学趋化因子作用于黏附在血管内皮的白细胞,刺激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连接处溢出。并且,位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又称CD31),通过介导两者的结合而促使白细胞游出血管内皮。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进入周围组织中。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有所不同。在急性炎症的早期(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它们迅速对细胞因子发生反应,并与黏附分子结合,所以最先游出。24~48小时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4.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血管后,通过趋化作用而聚集到炎症病灶。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2018bl-31A]


趋化因子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最常见的外源性趋化因子是细菌产物,特别是含有N-甲酰甲硫氨酸末端的多肽。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成分(特别是C5a)、白细胞三烯(主要是LTB4)和细胞因子(特别是IL-8等)。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有些趋化因子只吸引中性粒细胞,而另一些趋化因子则吸引单核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的炎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也不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较明显,而淋巴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则较弱。


趋化因子是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二者结合后,激活Rac/Rho/cdc42家族的GTP酶和一系列激酶。这些信号导致肌动蛋白聚合并分布在细胞运动的前缘,而肌球蛋白纤维则分布在细胞后缘,白细胞通过延伸丝状伪足而拉动细胞向前运动,引起细胞的移位。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指南
配套图书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860.00

 购买
年品质如约
300
300+老师团队
333
333家分校服务
365
365天竭诚服务
24小时在线服务 张博士医考客服
联系客服
京ICP备19006576号-1   咨询邮箱:zhiyeyishi@aliyu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671   投诉电话:18701537533   传真:010-63588455
Copyright © 2007-2029 www.guojiayi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协合张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找组织
扫码找组织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