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是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请参考。
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虽然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是最为重要和首选的方法之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常按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利尿剂、α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物、调脂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栓药物等。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抑制剂和小干扰RNA(siRNA)药物英克司兰,以及治疗心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和钠 -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毒副作用及应用注意事项对临床实践都非常重要,同时个体化治疗也是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脏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其技术不断发展,适应证不断扩大,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的介入技术,它是在血管造影仪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的治疗方法。操作器械的改进,尤其是药物支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还有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2.?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型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这种方法创伤小,并且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已成为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等的重要治疗策略。
3.?冷冻消融 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并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病人疼痛度。目前主要应用于阵发性房颤的介入治疗。
4.?脉冲电场消融 PFA是一种利用脉冲电场为能量的新型消融系统。通过设计适当的脉冲电场,采用短时程、高电压的多个电脉冲来进行消融能量的释放,使得消融过程为非热能消融,有效地诱导细胞发生电穿孔,使细胞外离子进入细胞,当高浓度Ca2+进入时,细胞碎裂死亡。由于PFA对电场阈值较高的组织损伤可逆,而心肌组织的电场损伤阈值很低(400V/cm),因此可在不产热的情况下损伤心肌细胞,具有组织选择性,可保护消融组织周围的关键结构,相比现有的心脏消融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和高效率的优点。
5.?经皮导管消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通过阻断肾脏传出神经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肾素 - 血管紧张素轴和血压升高的恶性循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于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支持。
6.?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统称为心血管植入性电子装置,主要包括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普通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普通心脏起搏包括单腔及双腔起搏模式,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及传导束生理性起搏得到了逐渐普及。CRT通过冠状窦将左心室导线送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心室心外膜下心肌或通过传导束起搏纠正室间或室内不同步,改善伴有心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的收缩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死亡率。ICD 能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SCD和总死亡率,是目前防止SCD 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其内置算法、程控设置及非经静脉途径植入的ICD有了很多发展。
7.?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术 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这类手术创伤小、康复快,效果可以和外科修补手术相媲美。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心脏瓣膜的介入治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瓣膜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到21世纪初的经皮瓣膜植入或修补技术,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大。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和肺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瓣膜反流疾病的介入治疗也在不断探索中。
(三)外科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心脏瓣膜修补及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心包剥离术、心脏移植等。
(四)其他治疗?筛选致病基因对于遗传性或家族倾向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移植和血管新生治疗在动物实验取得许多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心脏病学也终将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更新的诊疗方案。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学习中心
手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