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是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请参考。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9g) 甘草炙,一两(3g) 茯苓一两半(4.5g) (01)
【用法】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证治机理】本证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浊阴上逆,则呕吐痰涎或呃逆;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均为痰热内扰之象。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张博士医考网http://www.guojiayikao.com和胃。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君臣相配,既化痰和胃,又清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烦呕自止。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枳实破气化痰;茯苓渗湿健脾以消痰;生姜、大枣和中培土,使水湿无以留聚,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洗)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炙)二枚,甘草(炙)一两,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是方药性以温为主,后世多以此方化裁,亦用治“虚烦”诸症。其中,尤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为后世所喜用,其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另入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遂使方之温性有减而凉性得增,然仍沿用“温胆”之名。罗东逸云:“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配伍特点】化痰与理气共施,温而不燥;清胆与和胃并行,凉而不寒。
【运用】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之常用方。以虚烦不眠,眩悸呕恶,苔白腻微黄,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附方】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g) 白茯苓去皮,两半(4.5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g) 粉草五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化痰宁心,益气养血。主治:痰浊内扰,心胆虚怯证。症见触事易惊,心悸不宁,不眠多梦,心胸烦闷,坐卧不安,短气乏力,或癫狂,舌淡苔腻,脉弦而虚。
【鉴别】温胆汤与酸枣仁汤均可治虚烦不眠等证。但温胆汤所致虚烦不眠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故用药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痰热得清、胆胃得和,则虚烦自除;酸枣仁汤所致虚烦不眠乃因心肝血虚兼阴虚内热所致,其组方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使心肝得养、虚热得清,则虚烦可止。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去清热化痰之竹茹,加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痰浊内扰,气血不足之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证。
【方论选录】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