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是临床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请参考。
抑郁发作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并且心理治疗应贯穿治疗的始终。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急性期治疗:该期控制症状,治疗应充分,尽量达到临床痊愈。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药物治疗2~4周开始起效。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要判断一次抗抑郁治疗疗效,需要采用足量、足疗程的治疗。抗抑郁药一般治疗只有当一种药物足量治疗6~8周后仍无效,方可考虑换药。巩固期治疗:至少4~6个月,在此期间病人病情不稳,复燃张博士医考网http://www.guojiayikao.com风险较大,应继续治疗防止病情复燃。该期主要治疗药物剂量一般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如无复燃,即可转入维持治疗期。维持治疗期是为了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一般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时间为3~4个月;有2次以上的复发,一般至少维持治疗2~3年;如果有多次反复发作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1.药物治疗 以抗抑郁药物为主。抗抑郁药物能有效缓解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60%~80%。抗抑郁药的维持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抑郁复发。常用的抗抑郁药物:①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代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②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分速释和缓释两种剂型;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代表药物有米氮平;④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代表药物有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及多塞平、马普替林(四环类)等;⑤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代表药物有苯乙肼;⑥其他抗抑郁药:安非他酮、瑞波西汀、曲唑酮、尼法唑酮、噻奈普汀等均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
以下主要以三环类抗抑郁剂与SSRIs为重点阐述。
(1)三环类抗抑郁剂:临床上常用的三环类药物有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镇静作用强,主要用于失眠严重或焦虑情绪严重的抑郁病人;丙咪嗪和氯米帕明振奋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思维和行为抑制明显的病人。
三环类抗抑郁剂的治疗剂量一般为150~300mg/d,具体治疗剂量应因人而异。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增加剂量。在用至治疗剂量后,一般的显效时间为2~4周。
三环类抗抑郁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①外周抗胆碱作用,表现为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直立性低血压等;②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③意识障碍。由于以上的不良反应,在使用中应该加以密切关注。
(2)SSRIs的应用:该类药物的高度特异的作用原理,使这类化合物具有其他类型的抗抑郁剂所不具备的优点。例如,该类药物基本上没有心脏毒性作用,没有或很少有抗胆碱副作用。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和临床疗效,目前该类药物已经成为抗抑郁治疗的一线药物。
抑郁症的可能发病原因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5-羟色胺的相对或绝对的不足或缺乏。SSRIs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原理在于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HT的再摄取而产生抗抑郁效果。5-HT被释放到神经突触间隙后,再摄取是其灭活的一个重要途径。5-HT摄取载体能使5-HT通过细胞膜而被再摄取,因此通过对这些载体的抑制就可以使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增高,从而达到抗抑郁的目的。除抗抑郁作用外,SSRIs类药物还具有抗焦虑、抗强迫症状的作用。
目前,国内SSRIs类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等。抗抑郁治疗所用的剂量,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为20~60mg/d,起始剂量为20mg/d;舍曲林、氟伏沙明为50~200mg/d,起始量为50mg/d,最大剂量可至300mg/d。以上药物一般在2周内显效。
这类抗抑郁剂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能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的增加或者减少。5-HT综合征为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震颤、意识障碍等,在严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有生命危险。
无论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还是采用SSRI,在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是必要的,一般维持治疗时间为3~6个月。如果病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反复发作,长期的维持治疗是有必要的。
(3)苯二氮?类药物的应用:对于伴有严重睡眠障碍以及严重焦虑情绪的抑郁病人,合用苯二氮?类药物有利于以上症状的改善和整个病情的缓解。
2.电抽搐治疗 在抑郁症病人出现严重自杀企图,或出现抑郁性木僵,或严重拒食等情况下,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强有力的治疗手段,有时甚至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电抽搐治疗后,必须用抗抑郁药物进行巩固和维持治疗。
3.心理治疗 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在支持性心理治疗基础上建立牢固的治疗联盟,通过识别与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等达到改善病人抑郁情绪的作用。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