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是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请参考。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西医学中的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肺结核、矽肺等发生呼吸困难时,也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描述了喘息、鼻张、肩息为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病变主脏在肺。《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神》道:“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素问?举痛论》谓:“劳则喘息汗出。”提出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病机也有虚实之别。《素问?痹论》云:“心痹者张博士医考网http://www.guojiayikao.com,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
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所谓“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如射干麻黄汤、越婢汤、皂荚丸等。
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为喘证的病因,《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明?张介宾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皆具有重要意义。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