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牙菌斑的结构
牙菌斑:牙面菌斑总称为牙菌斑,由细菌(菌斑容量的60%~70%)、基质和水组成。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黏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黏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的膜样物质。基质主要成分是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牙菌斑可视为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的复杂的代谢活动。
平滑面菌斑可分为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
窝沟菌斑与平滑面菌斑不同,窝沟中滞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更有限。
牙菌斑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获得性膜形成和细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5~7天成熟)。牙菌斑的形成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最初阶段是获得性膜的形成(20min)。获得性膜是唾液的糖蛋白及其他一些成分选择性黏附在牙表面形成的无细胞、均质状的生物膜。从获得性膜形成到一定量的细菌黏附和聚集在牙面,经过2天牙菌斑初步形成。
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可给菌斑生物膜内不同细菌输送营养物质、清除代谢废物,使细菌发挥各自的致病作用,是不同细菌共同获益的途径。菌斑生物膜具较强的抵抗力,高黏度的基质具有屏障作用,可耐受干燥。抵抗宿主防御成分或药物渗入,使菌斑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还可抵抗流水冲刷。
上一篇:【口内】高频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口腔执业医师】——脱矿与再矿化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配套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