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张博士医学院 > 模拟试题 > 2003年《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试题(一)
2003年《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试题(一)
来源:张博士医考官网 作者:王慧娟 2012-04-12 11:12:33

北京张博士医考心理咨询师——2003年《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试题(一)

北京张博士医考张银合博士携全体优秀老师助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一、填空。

1.心理学家和医生在分析临床资料时的倾向性有:①非专业性评价;②病理学评价;③行为主义评价;④成长发育观点对临床资料的评价;⑤强调生态学的评价;⑥学习理论对临床资料的评价。

2.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这种独具的能力使人类得以认识能力和意识活动。自我意识越多人类在对象间作出选择的能力越强。

二、名词解释。

1.精神活动的自控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的。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然,所谓不能被控制的或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

2.暗示的接受力: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转移,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3.负反馈:

4.“交替”和“选择”:

5.常模、信度、效度:①常模就是通过对正常人进行标准化测验之后所获得的一种比较标准。②测验要满足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信度。某种测验的信度就是这种测验本身的准确、连贯和一致性。③效度是指一项测验的目的是否能达到和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达到的,也就是说它的有效程度如何。

6.焦虑:生活中有过失望的事强烈刺激,有失落感性质的梦,生活中有力图摆脱的东西,但又说不出口,故而压抑和苦恼。

三、问答

1、试述精神活动的动力理论观点。

答:第一,精神活动的第一方面的动力来自人的生物属性,即生物学方面的需要。

第二,在构成心理和意识动力的三个要素中,极为重要的是社会需要。

第三;促使精神活动发生和持续的力量也来自本人的精神需要,除了美感、责任感、道德感等等可以促成人的行为之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信仰。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指南
配套图书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860.00

 购买
年品质如约
300
300+老师团队
333
333家分校服务
365
365天竭诚服务
24小时在线服务 张博士医考客服
联系客服
京ICP备19006576号-1   咨询邮箱:zhiyeyishi@aliyu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671   投诉电话:18701537533   传真:010-63588455
Copyright © 2007-2029 www.guojiayi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协合张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找组织
扫码找组织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