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博士医考心理咨询师——2012年心理咨询师: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北京张博士医考张银合博士携全体优秀老师助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一个试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的问题中就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额外变量是如何进行控制的;在结果中列表画图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画图时自变量一般画在横坐标上,因变量画在纵坐标上,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颠倒了;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1.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给予被试指示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要按照你看到的长短来画,只要你认为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
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2.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每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短了’还是‘刚好’(20mm正负1mm为准)。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和我告诉你的结果对比,如果这次长了,下次就画短一点。这样来画100条线,手臂还是不要移动,尽量把它们画准确。”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移动白纸,直到100条线画好。
3.主试再换用白纸甲3,给予指导语:
“现在画最后20条线,这次我不再告诉你画线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尽量画的准确。”
4.换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1、乙2、乙3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除此之外与给甲的指导语相同。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