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张博士医学院 > 考试大纲 > 社会认知偏见(二)
社会认知偏见(二)
来源:张博士医考官网 作者:王慧娟 2012-10-28 14:55:44

北京张博士医考心理咨询师之——社会认知偏见(二)

北京张博士医考张银合博士携全体优秀老师助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认知偏见的形成,在内部机制方面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它又基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条件,体现出历史性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对认知偏见的理解也产生了各异的立场。

二、认知偏见的本质特征

认知偏见的形成,在内部机制方面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它又基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条件,体现出历史性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对认知偏见的理解也产生了各异的立场。人们从对认知偏见的本质认识出发,形成了如下几种看待认知偏见的态度:

其一,对认知偏见采取拒斥的态度。该种观点否认偏见是个问题,并声称人们实际做的事情就是事实上正确的事情。拒斥的目的,是要忽视那些相反的证据,从而否认认知偏见的存在。这条进路预设了一些无需经验研究推理、从而也无需用经验进行辩护的认识论规范。以这样的先验规范作保证,人们就可以摆脱认知偏见的束缚。因为认识的客观标准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的客观性来自于心灵对外部对象本质的把握,因而,认识的任务就是在客观标准和先验的认识论规范的指导下,精确地把握到认识客体的实质。但是,要产生一种优先的、不经过经验的认识规范确实相当困难,单纯的否定认知偏见,是无法对它进行完满解释的,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

其二,对认知偏见采取悲观的态度。该种观点承认人们事实上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而这对于人们来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就是卡那曼和塔沃斯基的立场。卡那曼和塔沃斯基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在大量的试验统计的结果上指出了人们认知活动中存在的好几种认知偏见,如过度自信的偏见、连接谬误偏见、基础率偏见等等。(,p.231)正是以这些试验数据为基础,卡那曼和塔沃斯基认为人类的推理和判断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偏见,而且这些偏见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尤其是那些内建于理性结构本质中的冷偏见。

其三,对认知偏见采取了认同的态度。该种观点更多强调了偏见的合法地位,接受了偏见作为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认识观点。可以看出,这应当是理解认知偏见本质方面,主流的一种态度。无论是英美哲学还是在欧洲大陆哲学中,尽管在其他认识论问题上,他们所持的观点相差甚远,但是在涉及对偏见的认识上,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主张:偏见并非是认识的屏障,而是认识获得的前提。

比如,在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中,对偏见的基本定位和认识,构成了其证伪主义、反归纳法的重要前提。首先,波普尔认为偏见是科学知识出现的起点。他指出“今天的科学建立在昨天的科学之上,而昨天的科学又以前天的科学为基础。最古老的科学理论建立在前科学的神化之上,而这些神话本身又建立在更古老的预期之上。”在波普尔看来,偏见就是科学的起点,他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地说,科学以理论、以偏见、迷信和神话开始。”其次,他认为科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含有偏见。由于科学理论陈述往往具有普遍意义,然而建立在归纳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关于未来说得越多,关于对象的直接把握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包含着越多的偏见与错误,因此需要对科学理论持怀疑态度。再次,认识主体具有偏见。波普尔认为在科学的认识过程中,是不可能将主观的人排除在外的,没有无偏见的观察,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观念去进行认识的,因此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总伴随着错误、偏见,只有通过证伪消除错误,才能不断逼近真理。总之,在波普尔看来科学认知不可能摆脱偏见,偏见是科学知识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出发点。

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洲大陆哲学在认知偏见上的态度。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而理解必须是在它的前提下展开的,也就是说理解离不开它的前结构:前有、前见和前设。前见就是在理解之前涉及到的见解,即成见或偏见。某物虽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具体把它解释为哪一种是由前见(偏见)参与决定的。对前见(偏见)的承认,就意味着否定了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偏见观,从而就否定了人可以在认识、理解之前不带有任何的主体偏见。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这一看法。他也指出传统的理性认知观是错误的,是源于文艺复兴以来对理性崇拜的结果。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具有历史性,理解就是过去与现在的视界的不断融合,因此理解所固有的历史性就构成了偏见,这些偏见就构成了理解现在的地平线。伽达默尔指出“一个根本没有地平线的人是一个不能充分登高望远的人,与之相反,具有一个地平线就意味着不被局限于近在咫尺的东西,而是能够超出它去观看。”也就是说,理解是以偏见作为它的出发点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前见”或“偏见”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如何是消除不了的。由此可以看出,伽达默尔对认知偏见的基本态度就是,偏见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的一个必要条件。

总体来说,以上三种解读无论是对偏见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其共同特点就是只在偏见的性质上做出了界定,而没有深入到偏见的内部结构,或者说只是在偏见的外围而不是去尝试解决认知偏见问题。拒斥的解读特征就是以否定认知偏见为前提,并假定一些先验的认识论规范,进而达到精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本质。在其看来,偏见本质上并不存在,它已经被认识的客观性所剔出。而悲观的解读其特征就是依靠大量的实验统计推理出人无法克服偏见的结论,从而冷偏见的存在是人们通向认知真理的绝对障碍,是内建于理性结构中的一种认知缺陷。认同的解读虽然否认偏见是认识的屏障,而主张是认识的前提,是知识的“起点”或“地平线”,但这种解读更多地是把偏见从本质上视为知识的积极要素,视为为认识开辟道路的合理成分。无论它们对偏见的本质做出何种界定,其共同之处就是只是分析而不解决。

认知偏见的形成,在内部机制方面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它又基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条件,体现出历史性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对认知偏见的理解也产生了各异的立场。

造成这样的原因,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它们都是从旧的认知机制的角度来看待认知偏见的。考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于认知机制的特点和能力,先后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

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形成了“朴素的科学家”的认知机制。由于心理学更多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心理学不仅应该而且可能用客观方法来研究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坚持心理学只能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绝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其理论特征为(1)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方法上重实验、观察;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观察记录的外显行为。(2)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而反应的形成与改变是经由制约作用的历程。此后这种机制虽然又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影响发展为新行为主义,发展出托尔曼(E.Tolman)的目的行为主义,赫尔(C.Hull)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斯金纳(B.Skinner)的操作行为主义,但是其核心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始终认为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这种特性更多的类似于科学家的科学认知,因为被称为“朴素的科学家”。

另一是70年代之后的“吝啬的认知者”的认知机制。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系统的展开,之前的研究越来越不能令人满意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其认识也具有相当的偏差。在这一时期,信息加工心理学占据了心理学的中心位置。其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求信息、接收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人的心理不只是在认知系统中的信息加工,而是在人格结构中的信息加工等等。在这样的认知机制指导下,人的认知特点呈现为,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以及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时困难的,因而人们更多地是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工。本质上看,这种认知机制忽视了情感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冷”认知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而忽视了社会背景的作用。

可见,过去对认识偏见的看法是建立在上述旧的认知机制的基础上,这使得对于如何解决偏见、如何达到认识真理来说,都存在着局限与不足。而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机制在90年代的转变,在新出现的认知机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认知偏见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而更为重要地是在新的认知机制的指导下,社会因素、社会背景更加凸现出来,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认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路径。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指南
配套图书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860.00

 购买
年品质如约
300
300+老师团队
333
333家分校服务
365
365天竭诚服务
24小时在线服务 张博士医考客服
联系客服
京ICP备19006576号-1   咨询邮箱:zhiyeyishi@aliyu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671   投诉电话:18701537533   传真:010-63588455
Copyright © 2007-2029 www.guojiayi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协合张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找组织
扫码找组织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