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疾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女孩比男孩多2~3倍。张博士医考 www.guojiayikao.com
(一)病因及病理 发生原因与脐部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两根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之上部通过脐静脉。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之瘢痕性皮肤相愈合,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和筋膜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容易发生。在上述条件下,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外突。疝囊和皮肤均有扩张,直径可达3~4cm。疝囊为突出之腹膜憩室,其外仅有皮肤覆盖,腹膜与皮肤深层及脂肪组织有粘连。突出之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二)临床表现 脐疝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脐部局限性肿块。当小儿安静以及在卧位时,肿块即消失,在哭闹、直立、咳嗽或运动等而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肿块就突出,腹腔内压力愈高,肿块愈紧张。以指端压迫突出部,脐疝很容易回纳入腹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以指端探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得脐环边缘,并可估计其直径。小儿咳嗽或哭闹时,指端感到明显冲击。小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闭,这与腹股沟疝迥然不同。
(三)治疗 婴儿脐疝绝大多数皆可自愈,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而闭合,一般发生在1~2岁间,甚至到3~4岁仍可指望其自愈。脐环的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关系:一般脐孔直径在1cm左右者,不作任何处理皆能自行闭合。但脐环在2cm以上者,特别是有增大趋向的病例,自愈的可能性较小。脐疝的治疗常规是2岁以下可暂不作处理;2岁以上,小的脐疝,可试行保守疗法3~6个月;如不闭合,即施行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2cm者,建议早期行修补手术。
若想知道更多知识讲解,详见2017年张博士医考外科主治红宝书小儿外科学下卷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