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HD)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估计此病的发病率为1/2000~1/5000。性别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男性较女性多见,男与女之比为4︰1。此病有遗传倾向,兄弟间有同病者,根据近年的调查,家族性HD约为4%。
(一)病理解剖 典型HD的大体标本可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病例,标本可分为两部分:
1.扩张段常较正常肠管粗1~2倍,其壁肥厚,色泽略为苍白,腔内多含质地坚韧的粪石,黏膜水肿,有时有小的溃疡。
2.痉挛段在扩大肠管之远端,即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则比较狭窄,大小趋于正常,外表亦无甚特殊。在两部分之间有一过渡区或移行区,往往呈漏斗状,长度3~8cm不等。在新生儿病例,近端与远端两部分口径悬殊不如儿童显著。
组织学检查:从结肠的某一部位(极少数从回肠或空肠)起到直肠末端的肠壁内,位于肌层的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正常可见到的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这是此病的基因病变,因此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此外,在这些神经丛内,无髓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无论在数量上和粗细上都较正常为多和大,紧密交织成束,代替了正常的神经丛。扩张段的镜下检查可见肌层肥厚、黏膜常呈卡他性炎症、有时有小的溃疡,但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存在,一如正常,副交感神经纤维在数量和形态上均无变化。
病变范围:在常见型病例(约占75%)相当一致,无神经节细胞区自肛门开始向上延展至乙状结肠远端,随着出现一段较短的移行区,在其中偶尔可见到神经节细胞;然后逐渐进入正常的神经组织区,相当于结肠扩张部分。少数病例(约8%)无神经节细胞段局限于直肠远端部分,称之为短段型。其中个别病例,病理肠段仅占直肠末端之3~4cm,即内括约肌部分。相反,约20%之病例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包括降结肠、脾曲(10%),甚至大部分横结肠(约4%),这类病例称长段型。尚有少数病例,整个结肠,包括回肠末端受累,完全没有神经节细胞,称为全结肠或全结肠、回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约5%)。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HD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是一种发育停顿。消化道神经节细胞来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在胚胎阶段的第6~12周,神经嵴细胞沿头到尾的方向移行到消化道壁内去,如果移行过程发生停顿,则出现HD。停顿越早,无神经节细胞段越长。
导致发育停顿的病因,目前认为是在多基因遗传因子的条件下。胚胎发生了暂时性缺血、缺氧,故此病是遗传–环境因素的共同产物。张博士医考 www.guojiayikao.com
神经节细胞缺如的肠段平滑肌持续收缩、呈痉挛状态、蠕动消失,形成非器质性肠狭窄,使得粪便通过发生障碍。造成这种病理生理变化的原因,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和肽能神经缺乏有关。HD另一病理生理改变是排便反射丧失,这是因为肠壁内脏感觉、运动神经系统的缺陷,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射性直肠收缩,即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导致粪便不能排出。
在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正常肠段因粪便滞积而剧烈蠕动,欲将粪便推入痉挛部位,久之肠管有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大的扩张段。 若想知道更多知识讲解,详见2017年张博士医考外科主治红宝书小儿外科学下卷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