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有的肠道炎症,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常伴发节段性的肠坏死,低体重的未成熟儿容易发生,生后5~10天内出现症状。张博士医考 www.guojiayikao.com
(一)病因 此病的诱发因素有:①产妇有妊娠中毒症、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羊膜炎等疾病;②胎儿早产,体重<2000g;③分娩后期曾有窒息、呼吸停止;分娩后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休克、败血症、脐部插管交换输血或有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肠壁缺血;②肠壁感染,细菌大量繁殖;③人工喂养:母乳内含有IgA可以保护肠黏膜。新生儿在人工喂养时肠黏膜内缺少IgA保护,免疫功能降低,大肠埃希菌、梭形杆菌和大量正常菌群均可生长繁殖。人工喂养液本身的渗透压高,直接损害黏膜上皮,也促进细菌的繁殖。
(二)病理 此病多见于回盲部和结肠,肠壁的出血、肿胀和细菌感染使肠发生炎症、水肿、肠黏膜剥脱、坏死;黏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淋巴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又加重肠壁的坏死,肠壁病变可长达数十厘米;肠壁水肿、增厚、扩张、有紫色的条纹或斑块,坏死不断发展时呈现紫黑色;肠壁僵直、失去弹性;浆膜粗糙、出血,它与正常的肠管有明显的分界线,有时肠坏死呈节段性,偶有肠管全部坏死。细菌释放大量毒素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败血症。肠壁明显积气;坏死肠管有纤维膜覆盖,它与邻近肠管相互粘连,粘连的肿块中可能有穿孔存在;腹腔积聚大量浆液性或脓性渗液,肠壁穿孔可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三)临床表现 早期有嗜睡、不思饮食、体温不稳定。有时出现间歇性呼吸暂停。迅速出现胃排空障碍,吐出咖啡样物,混杂有胆汁。腹部膨隆,有时出现肠型,腹肌紧张。腹壁红肿提示有弥漫性腹膜炎,腹壁也有感染存在。有时腹腔内粘连肠管形成包块。晚期患儿有感染性休克,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皮肤有花斑状紫纹。
(四)诊断 诊断应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X线检查:早期肠腔扩张,肠蠕动消失,有少数液平面。肠袢间隔扩大,表示有肠壁水肿和浆膜下积气,积气呈线状或串珠状,肠壁积气并不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25%的患儿门静脉也有积气,在肝阴影内见树枝状空气图像则为病变严重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显著增多,中性粒细胞左移,有毒性颗粒。晚期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CO2结合力下降,大便内隐血阳性,血培养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杆菌或厌氧菌生长。
若想知道更多知识讲解,详见2017年张博士医考外科主治红宝书小儿外科学下卷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