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博士医考导刊专栏—准生证别成了“折腾证”
近日,“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3年无果”。两则新闻引起公众对准生证的关注,不少网友发帖讲述自己办理时遇到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99%的网友认为“准生证已不符合时代,应该废除”。(11月21日《生命时报》)
一纸准生证,纠结的“公章旅行”。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孩子父母户籍不在一个地区的情况极为常见,而举凡户籍上的“异地恋”或“双外人员”,想要跑到准生证,三五趟、七八遍就算幸运的了。各地有各地的政策、各家有各家的规定,看脸色、听话音,要命的是很多手续还得“亲自”回老家履行——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2亿。即便乐观地估算一下,折损在办准生证上的时间或旅途成本,估计对交通事业也做了不小的“贡献”。
在一个身份社会,准生证是顶顶要紧的事情:因为不能顺利拿到,则意味着无法在公立医院建档,甚至不能及时给孩子出生后一个身份,一些地区还牵涉到“儿保”权益等层面。据说当年的准生证是为了防止超生,今日看来,跨地区折腾的过程又继续让这一政策旨归“原地复活”:此般折腾下来,几个年轻父母还敢再去“三年无果”地耗着?有人说,不胜其烦的“准生证”已经弄得大家很崩溃,加之这程序也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真要超生的不会在乎这一纸证明,因此,取消的呼声很高。
这自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目前在内蒙古、广东等部分地区,已经取消了准生证,采用的是登记备案制。数年的实践下来,也没有因为这种政策微调就“二胎”、“三胎”满地跑。那么,让遵纪守法、符合生育条件,但没及时或忽略办理的人不断被折腾的“办证法则”,即便其管理意义不容忽略,也可以考虑在其他环节代偿基本功能。
退一万步说,即便准生证不可或缺,其何以成了“折腾证”?一者,既然准生制度各自为政,而其解释权基本在各家审批单位手里,因此造成的推诿扯皮不胜枚举,那么,面对这种地方乱象,全国层面的计生主管部门何以不能及时“清理门户”——起码可以在规则上有序对接起来吧?二者,办公自动化的提法早已跨越世纪了,公民基本信息在技术上和实践上早已到了可以“互联互通”的时代,办事人员动动嘴、群众就可以少跑断腿,那么,准生制度为什么不能通过信息化管理来简化流程、甚至是凭借一个人的婚育状况发证?三者,30多年前的准生证,世易时移,那些搞笑而滑稽的层层叠叠的证明,难道也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规则沉睡,权益不彰。类似准生证的尴尬,恐怕还有审批权限恋栈的动因在作祟。江苏省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曾幽默地批判过“审批多”和“乱审批”,说“有人退休以后就不适应,回家以后老婆觉得他很难受,每天要请示一下老头,今天我要买毛豆多少,猪肉多少,请你审批。他就画个圈:同意。后面还加一句,请注意勤俭节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折腾无极限的准生证,也许恰恰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一个信号吧。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