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第十九讲
两种医学道德必不可少
预防医学道德原则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的理论和办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预防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工作的特点包括:价值导向的超前性,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全社会参与原则、社会公益原则、社会公正原则是预防医学的道德原则。
临床实践中的医学道德
临床诊疗的医学道德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协同一致原则。临床诊断过程中,对医生的医学道德有如下要求:询问病史时,应举止端庄,态度热情,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正确引导;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地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关心体贴病人,减轻其痛苦,尊重病人;从诊治需要出发,对病人进行合理的辅助检查,尽职尽责,综合分析,切忌片面,与病人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协作。
开展药物治疗时,要对症下药,保证剂量安全,合理配伍,用药后细致观察,节约费用。进行手术治疗时,医生在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动机正确,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制定手术方案,帮助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必须严密观察,仔细处理,认真操作,一丝不苟,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术后要随时观察病情,努力解除病人的不适。
这一部分的考试重点是:
临终关怀的医学道德。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即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目的在于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让其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并使家属得到慰藉和居丧照护。
人体死亡的医学道德。必须掌握人体死亡标准的历史演变和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脑死亡的“哈佛标准”是:反应全部消失,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宣布脑死亡的附加条件是:连续观察24小时,并反复观察、测试;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2℃)和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等情况。执行脑死亡标准而取代传统的死亡标准,其伦理意义表现在: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死亡,维护人的生命,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
安乐死也与人体死亡的医学道德相关。根据安乐死实施中的“作为”与“不作为”原则,将其分为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前者是指对于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生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尽快结束病人的痛苦生命,让其安宁、舒适地死去,争议较大。后者是指对于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生停止使用抢救措施而仅给予适当的维持治疗,或者撤除所有的治疗和抢救措施,任其自然死亡,这在医疗实践中早有实施。荷兰是第一个颁布安乐死法律的国家。
医学道德的修养和评价
医学道德修养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以及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医德境界。医德修养的目的是使医务人员逐渐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进行医德修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医生的医德素质,形成医院的良好医风。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等提出的要求是医学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医德修养源于医疗卫生保健实践,又服务于医疗卫生保健实践。因此,坚持医疗卫生保健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医生应坚持自觉地学习医德理论知识,有的放矢,持之以恒。
开展医学道德评价的意义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建立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促进卫生事业的改革。
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包括:有利、自主、公正、互助。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包括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
上一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第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