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高频考点
【考点一】
绪论
【考点 1】三级预防:第一级:(前)“病因预防”,预防的根本措施,如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第 二级:(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恶性肿瘤。第三级:(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 康复措施,如防残促康复。
【考点 2】★一防二筛三治疗,慢性病(一级为主,兼顾二、三级)三级预防综合管理。
【考点二】
医学统计学
【考点 1】总体: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对象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考点 2】样本:随机抽取的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考点 3】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
【考点 4】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常用 P 表示。P≤0.05,称作小概率事件,有统计学意义,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差别是真的,也就是总体有差别,但不能判断差别大小。
【考点 5】变量类型:①定量数据(计量资料):如血压、身高的数值。t 检验或方差分析(n≥50,Z 检 验)。②分类资料:a.无序分类资料(计数资料),如血型。卡方 X2检验(n≥50,Z 检验);b.有序分 类资料(等级资料),如病情轻、中、重。秩和检验。
【考点 6】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①集中趋势(数):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算术平均数(均数);对 数正态/倍数关系——几何均数;偏态——中位数。②离散趋势(差距/系数):正态分布——标准差;偏 态分布——四分位数间距;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程度——变异系数。【考点 7】标准误:抽样误差的大小。标准误越大,均数抽样误差越大,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越大。
【考点 8】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①频率: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②构成比:内部某 一部分与观察单位数总和之比。各部分构成比的和等于 100%或 1。③相对比:两个有关指标之比。
【考点 9】统计图形的选择★:①线图:某事物随时间的变化(时间线)。②圆形图:构成比(构成圆)。 散点图: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点)。③直方图:连续性资料的频数表(连平方)。④直条图:适 用于彼此独立的资料(独立条)。
【考点三】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考点 1】疾病的三间分布=时间(①短期波动;②季节性;③周期性;④长期变异)+空间+人群。
【考点 2】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①某病发病率=[某年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 数]×100%。②罹患率=[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100%,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③患病率:总人口中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④死亡率: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 在总人群中所占比例。⑤病死率:因病致死率(死/病)。
【考点 3】疾病流行强度:①散发;②流行;③大流行(短时间、范围广);④暴发(短时间、小范围)。
【考点 4】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 略和措施的科学。基本原则:①群体原则;②现场原则;③对比原则;④代表性原则。
【考点 5】流病研究方法:①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分 析流行病学。②实验法:包括实验流行病学。③数理法:包括理论流行病学。
【考点 6】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可疑病因(暴露)的方法。①病例对照研究:按有病和无病分组。 比值比 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②队列研究:按有暴露和无暴露分组。相对 危险度 RR(两组的比值)和归因危险度(两组的差值)。
【考点 7】实验流行病学:要施加干预措施。①盲法观察:单盲(病人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双盲(+ 医生不知)、三盲(+搜集分析资料者)。②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保护率=(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效果指数=对照组/实验组。
【考点 8】抽样方法:①单纯随机抽样:最基本。②系统抽样:机械、每隔。③分层抽样:按主要特征分 为几层,然后再在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④整群抽样:整小群,抽样误差最大。
【考点 9】疾病监测:①被动监测:下级对上级;②主动监测:上级对下级;③哨点检测:代表性特定人群。
【考点 10】(助理不要求)偏倚可分为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三类。
【考点 11】筛检试验:从健康人群中,发现可疑有病的人。诊断试验:发现病人,疾病诊断金标准。
【考点 12】★筛检准确度指标:①灵敏度(真阳性率):病人筛检阳性。②特异度(真阴性率):没病
筛检阴性。③假阳性率(误诊率):没病筛检阳性。④假阴性率(漏诊率):病人筛检阴性。⑤约登指
数: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 1。⑥粗一致率:(真阳+真阴)/总人数。⑦阳性预测值:真阳/(真阳+假
阳)。⑧阳性似然比:真阳/假阳。
「张博士医考www.guojiayikao.com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