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心与肺生理关系:血液运行、呼吸吐纳。
考点2、心与脾生理关系:血液生成、血液运行。
考点3、心与肝生理关系:血液运行、精神调节。
考点4、心与肾生理关系: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考点5、肺与脾生理关系:气的生成、水液代谢。
考点6、肺与肝生理关系:气机升降调节。
考点7、肺与肾生理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考点8、肝与脾生理关系:饮食物消化、血液运行。
考点9、肝与肾生理关系: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考点10、脾与肾生理关系: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水液代谢。
考点11、与气运行关系密切的是:肺、肝、脾。(体现升降关系的是肝、肺;气机的枢纽是脾、胃)。
考点12、与水液运行最密切的:肺、脾、肾(输布包括脾、肺、肾、肝和三焦)。
考点13、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①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②心肺对血液的生成起重要作用;③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考点1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考点15、七情内伤致病:“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考点16、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考点17、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考点18、心(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之本”。
考点19、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为“水之上源”、“气之本”、“气之主”。
考点20、脾(脾胃为仓禀之官):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
考点21、肝(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为“血海”。
考点22、肾(作强之官):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为“气之根”,“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考点23、津液:津: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具有滋润作用,大肠主津;液: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具有濡养作用,小肠主液。
考点24、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考点25、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见于湿热证。
考点26、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考点27、阴阳互根:互相依存,互为根本。如“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考点28、阴阳互用:相互为用。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考点29、相生规律: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考点30、相克规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考点3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考点3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
考点33、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考点34、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沉降。
考点35、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考点36、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考点37、饥不欲食:多属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考点38、除中:危重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见于假神,多因胃气败绝。
考点39、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考点40、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脾不调所致。
考点41、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常见于湿热痢疾。
考点42、肛门重坠:肛门有下坠之感,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所致。常见于久泻或久痢不愈的患者。
考点43、月经先期: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
考点44、月经后期:属虚证者,多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生血不足,使血海空虚所致;属实证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受阻所致。
考点45、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使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考点46、五轮学说:黑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眼胞-脾-肉轮;白睛-肺-气轮;瞳仁-肾-水轮。
考点47、谵语:表现为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实证,多因邪热内扰神明;见于外感热病,温热病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考点48、郑声:表现为语言重复,时断时续,低弱模糊;属虚证,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考点49、独语:表现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属阴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见于癫病、郁病。
考点50、错语:表现为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虚证见于心气虚弱,神气不足;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见于见于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
考点51、头汗:多因上焦热盛,或湿热蕴结中焦,或病危虚阳上越,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阳气旺盛,热蒸于头。
考点52、手足心汗: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阴虚阳亢,或中焦湿热郁蒸,阳气内郁所致。
考点53、半身汗: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可见于痿证、中风及截瘫患者。
考点54、失神:①精亏神衰:症见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②失神(邪盛神乱):症见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多见于急性患者,亦属病重。
考点55、少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
考点56、假神: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患者临终前的征兆。
考点57、戴阳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是脏腑精气衰竭殆尽,阴阳虚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提示病重。
考点58、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因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
考点59、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称苍黄,多因肝脾不调。
考点60、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考点61、眼眶周围发黑: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考点62、睡眠露睛:患者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多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考点63、胞睑下垂:①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②单睑下垂者,多为外伤所致。
考点64、小儿指纹: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考点65、小儿指纹鲜红:见于外感表证、寒证,因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
考点66、小儿指纹淡白:见于脾虚、疳积,多因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
考点67、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胜,或阳气虚衰所致寒凝血瘀。
考点68、舌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考点69、肿胀舌: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为心脾热盛,热度上壅。
考点70、舌红而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考点71、芤脉:主失血,伤阴之际。
考点72、革脉: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考点73、涩脉: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考点74、脉象短:短脉(应指不及三部);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考点75、脉象细:细脉、濡脉、弱脉、微脉。
考点76、脉率不齐:促脉(而时止,止无定数)、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考点77、解表药中利咽透疹的药物:薄荷(疏肝);牛蒡子(解毒);蝉蜕(止痉)。
考点78、解表药中升阳的药物:柴胡(疏肝截疟);升麻(清热解毒);葛根(透疹生津)。
考点79、解表药中清肝的药物:桑叶(清肺润燥);菊花(清热解毒);蔓荆子(清利头目);淡豆豉(除烦)。
考点80、清热解毒药中疏散风热的药物:金银花、连翘(消肿散结)。
考点81、清热解毒药中消痈的药物:鱼腥草(善治肺痈)、败酱草(善治肠痈)、蒲公英(善治乳痈)。
考点82、清热解毒药中利咽的药物:射干(消痰)、山豆根、马勃(止血)。
考点83、清热解毒药中凉血消斑的药物:大青叶、青黛(定惊)、板蓝根(利咽)、穿心莲。
考点84、清热凉血养阴的药物:生地黄、玄参(解毒)。
考点85、清热凉血散瘀的药物:牡丹皮(无汗骨蒸)、赤芍。
考点86、泻下药的常用剂量:番泻叶(2~6g);甘遂(0.5~1g);巴豆霜(0.1~0.3g);牵牛子(煎服3~6g,丸散1.5~3g)。
考点87、风湿痹痛:独活(下半身);羌活(上半身)。
考点88、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安胎);续断(疗伤)。
考点89、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狗脊(止血)、桑寄生(安胎)、五加皮(利水)。
考点90、芳香化湿,温中行气的药物:砂仁(止泻、安胎),豆蔻(止呕),均后下。
考点91、利湿退黄药物:茵陈(治湿热黄疸)、金钱草(治砂淋石淋)、虎杖(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考点92、川楝子:疏肝泻热,性寒、行气止痛,杀虫(肝郁化火诸痛证)。
考点93、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
考点94、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考点95、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治尿血);大蓟(治除尿血外的出血)。
考点96、泻肺利水的止咳平喘药:桑白皮、葶苈子。
考点97、既润肺又止咳平喘药:百部、紫苑、款冬花。
考点98、凉肝镇肝之要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考点99、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寒痰。
考点100、固精缩尿:菟丝子、沙苑子(菟丝子:安胎明目。沙苑子:养肝明目)。
考点101、黄芪:补气升阳,固表利水,托疮(补升固利托)。
考点102、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考点103、五味子:补肾宁心,益气生津,收敛固涩。
考点104、补阴药中:补肺阴的药为天冬;补胃阴的药为石斛;补肺胃阴的药为北沙参、南沙参;补肺心阴的药为百合、麦冬。
考点105、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药物: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拔羊毛)。
考点106、止带止泻,益肾固精的药物:莲子(养心安神);芡实(补脾除湿)。
考点107、分经论治代表方: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考点108、疏风宣肺止咳:(1)桑菊饮(清热);(2)麻杏石甘汤(平喘);(3)止嗽散(利气)。
考点109、大承气汤:峻下热结(①阳明腑实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
考点110、小柴胡汤:和解少阳(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见少阳证)。
考点111、调和肝脾①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②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③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郁痛泻)。
考点112、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考点113、痢疾:芍药汤(清热燥湿,主治湿热痢疾);白头翁(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
考点114、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①脾胃虚寒②阳虚失血③霍乱④小儿慢惊。
考点115、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①中焦虚寒,腹中拘急疼痛②肝脾不调。
考点116、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考点117、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①胃寒呕吐②肝寒上逆③肾寒吐利。
考点118、四逆: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
考点119、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身热下利证。
考点120、清热开窍:①安宫:解毒——热陷心包;②紫雪:止痉——热盛动风;③至宝丹:化浊——痰热内闭心包。
考点121、行气止痛:①解郁:柴胡疏肝散——肝郁气滞;②散寒:天台乌药散——寒凝气滞。
考点122、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盛下虚喘咳证。
考点123、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考点124、养血祛瘀温经①散寒:温经汤(冲任虚寒);②止痛:生化汤(血虚寒凝)。
考点125、清热养血疏风:①除湿:消风散(风疹、瘾疹);②活血:大秦艽汤(风邪初中经络)。
考点126、轻宣外燥:①凉燥:杏苏散(化痰);②温燥:桑杏汤(润肺)。
考点127、舌淡白有裂纹:为血虚不润。
考点128、痿软舌:新病痿软为热灼津伤,久病痿软为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考点129、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考点130、积粉苔:瘟疫或内痈等病,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合而成。
考点131、糙烈苔:苔白燥裂如沙石,扪之粗糙,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考点132、苔黄黑(霉酱苔):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考点133、滋阴润燥:①肺胃:麦门冬汤:降气——虚热肺痿;胃阴不足;②消渴:玉液汤——消渴之气阴两虚;③化痰: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④增液:增液汤:滋阴清热,润肠通便——阳明温病、津亏便秘。
考点134、湿重于热:三仁汤;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
考点135、温阳健脾利水:①化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之痰饮);②行气:实脾散(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阴水)。
考点136、祛湿化浊:完带汤(止带);萆薢分清饮(化浊)。
考点137、燥湿化痰:①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②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考点138、清热化痰:①理气:清气化痰丸——痰热咳嗽;②宽胸:小陷胸汤——痰热互结。
考点139、小陷胸汤:寒热互结,按之则痛;大陷胸汤:水热互结,硬满而痛。
考点140、消食剂:保和丸(食积);枳实导滞丸(湿热食滞);健脾丸(脾虚食积)。
考点141、温化寒痰:①化饮:苓甘五味姜辛汤;②消食:三子养清汤。
考点142、乌梅丸:温脏安蛔——蛔厥。
考点143、五色主病分类:赤色,主热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气、阳虚)、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考点144、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多因痰饮内停。
考点145、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因瘀血内停。
考点146、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多属胃火亢盛。
考点147、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见于消渴病。
考点148、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多属肝胆湿热。
考点149、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考点150、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 免费试听
- 网络课
- 直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