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菌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 G,用药途径及剂量视病情轻重及有无并发症而定。轻症病人, 可用 240 万 U/d,分 3 次肌内注射,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12 小时肌内注射 60 万 U。病情稍重者,宜用青霉素 G240 万~480 万 U/d,分次静脉滴注,每 6~8 小时1 次;重症及并发脑膜炎者,可增至1 000 万~3 000 万 U/d,分 4 次静脉滴注。鉴于目前 SP 对青霉素不敏感率的升高以及对青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敏感阈值的提高,欧洲下呼吸道感染处理指南建议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对怀疑 SP 肺炎者,青霉素 G 320 万 U,每 4 小时1 次,对青霉素 MIC≤8mg/L的 SP 有效,并可预防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引起的耐药 SP、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艰难梭菌的传播。对青霉素过敏者,或感染耐青霉素菌株者,用呼吸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药物,感染 MDR菌株者可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2.支持疗法 病人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休克。剧烈胸痛者,可酌用少量镇痛药。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以免过度出汗、脱水及干扰真实热型,导致临床判断错误。鼓励饮水,每日 1~2L,失水者可输液。伴低氧血症或重症病人(PaO2<60mmHg 或有发绀)应吸氧。若有明显麻痹性肠梗阻或胃扩张,应暂时禁食、禁饮和胃肠减压,直至肠蠕动恢复。烦躁不安、谵妄、失眠酌用镇静药,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
3.并发症的处理 经抗菌药物治疗后,高热常在 24 小时内消退,或数日内逐渐下降。若体温降而复升或 3 天后仍不降者,应考虑 SP的肺外感染,如脓胸、心包炎或关节炎等;若持续发热应寻找其他原因。约10%~20%的 SP 肺炎伴发胸腔积液,应酌情取胸液检查及培养以确定其性质。若治疗不当,约 5% 并发脓胸,应积极引流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