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执业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 > 内科学 > 血栓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栓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来源:张博士医考官网 作者:杨兴菊 2017-11-22 10:54:5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关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及机制,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的理论至今仍适用。下列是近年来围绕三要素对血栓形成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些认识。

(一)血管壁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能生成和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分别具有抗血栓形成和促血栓形成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因机械(如动脉粥样硬化)、化学(如药物)、生物(如内毒素)、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受损伤时,其抗栓和促栓机制失衡,如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增多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活化;内皮素-1增多,前列环素I2减少导致血管壁痉挛;组织因子表达增高使促凝活性增强;抗凝活性下降;纤溶机制异常。上述因素均促进血栓的形成。

(二)血液成分的改变

1.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凡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切变应力改变、某些药物和各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可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活性增强,从而形成血栓;临床上,血小板数量增多,特别是超过800×109/L时可有血栓形成倾向。

2.凝血因子异常包括疾病引起的纤维蛋白原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因子Ⅶ活性增高,手术、创伤使凝血因子Ⅷ、Ⅸ、X升高等均促使血栓形成。

3.抗凝系统减弱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的抗凝蛋白含量及活性异常:抗凝血酶AT减少或缺乏;蛋白CPC及蛋白SPS缺乏症;FV等结构异常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

4.纤溶活力降低临床常见有: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的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增大。

(三)血液流变学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均可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

此外,临床中使用的多种药物亦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如肝素、避孕药、抗纤溶药物、天冬酰胺酶等。

学习指南
配套图书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860.00

 购买
年品质如约
300
300+老师团队
333
333家分校服务
365
365天竭诚服务
24小时在线服务 张博士医考客服
联系客服
京ICP备19006576号-1   咨询邮箱:zhiyeyishi@aliyu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671   投诉电话:18701537533   传真:010-63588455
Copyright © 2007-2029 www.guojiayi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协合张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找组织
扫码找组织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