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脉诊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脉诊
来源:张博士医考官网 作者:李靖 2012-03-29 14:02:12

脉诊也是藏医诊断学中十分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方法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之前,内地汉族医学中的脉学就传入西藏。据调查,在西藏还出现过《脉学师承记》的著作,因此,藏医的脉学内容与汉族医学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过,藏医的脉学已经对汉族医学的脉学知识进行了一些改造,带有了较多本民族的特色,与汉族医学的脉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脉诊的准备工作:脉诊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的起居饮食和情绪的影响,因此,脉诊之前要有一些准备。在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包括较重的体力劳动、房事等等,应当早些休息,并且保持安定的情绪。因为过大的情绪波动将会影响脉象的真实情况,因此,应避免过怒、过忧甚至过喜。在饮食方面,最好进一般饮食,无须特殊要求,但最好是避免过多的油腻荤腥、难于消化之品,否则对脉象也会有些影响而不能完全反映体内的真实情况。
2.诊脉的时间:与尿诊相似,切脉最宜在清晨朝阳初露,此时人体尚未开始活动,受情绪及体力活动的影响最小,而且天气也处在阴阳均衡、寒热调和之时。患者刚醒来不久,即静卧床榻,饮食未进,情绪平和,最能反映身体之真实情况。凡人在剧烈活动、情绪过于波动,或饱餐多食之后,脉象皆不能反映身体内部的基本情况,只能供判断病情之参考。
3.诊脉的位置:藏医诊脉的位置,与中医相似,但略有差异。中医诊脉以腕后桡骨头颈突处为“关”,关之掌侧为“寸”,关之肘侧为“尺”,三个部位顺序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按诊寸关尺。藏医诊脉也有冲、甘、恰之分,也用食、中、无名三个指头分别按诊冲、甘、恰三部,但藏医的寸,位于腕后第一横纹一寸之处,藏医以大拇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因此,藏医的诊脉部位较汉族医学者略偏向肘窝部,是为二者之部位有所不同。也有的藏医学者认为冲、甘、恰是指医生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指头按脉的部位,而非腕部动脉的三个部位。另外,藏医有时同时以左右双手诊患者双侧之脉,而汉族医学总是先诊一侧之脉,再诊另一侧之脉。
藏医有时也诊切足背的脉,相当于汉族医学的趺阳脉,但只是在危重病人的情况下,才诊候足背脉,以决定病人的生死预后。一般病人不诊此脉。
4.按脉手法的轻重:藏医按脉轻重,与汉族医学也有一些不同。汉族医学诊脉时,三指同时用力,分浮中沉三种力量切脉,浮取三指轻按于皮肤上以诊脉,中取指稍加力量,按至肌肉处,重取指三指同时用力,按至深处着骨为止。藏医虽也有轻按、中按、重按之分,但却是指候冲脉处应轻按,候甘脉处应中按,而候恰脉处则须重按。故两种医学于此点略有不同,但也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5.诊脉与脏腑的关系:藏医学通过切脉候脉,来判断人体内脏腑的状态。对男、女性别,左右两侧的不同部位所候的脏腑,藏医与汉族医学同样是大体相同而有些少差异。
就性别而言,藏医认为男性的患者应以左手之脉为准,用医生右手之三指诊切;女性患者则用右手就诊,医生以左手之三指诊切。但仍需诊患者之另一手的脉,以资借鉴参考。再就是诊法,藏医用手指切诊时,分上角及下角,分别诊候脏与腑;而中医则不分上、下角,只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再次,藏医认为患者的左手甘部是诊候脾与胃的,而右手甘部则是诊肝和胆;而中医则反之,左手甘部候肝胆,右手甘部候脾胃。最后,藏医认为男性心尖近左侧,女子近右侧,中医无此分别。
6.正常人脉象:正常人的脉象称为平脉,平脉有三种,称阳脉、阴脉及中性脉。阳脉一般见于男性,其脉象粗壮而缓慢,有时也可见于女性;阴脉脉象为细而速数,多见于女性,但也偶见于男性。至于中性脉,其脉象长而光滑,柔和,不徐不疾,于男性女性均可见到。先辨清平脉,才能分清病脉。
7.病态脉象:藏医认为,在人体患病时,则脉象出现异常。藏医所述的病脉种类很多,大致包括浮、沉、洪、细、大、小、滑、涩、满、实、空、迟、数、长、短、缓、紧、弱、粗、硬、柔、促、扁、间歇、慢等20多种。但在妇女怀孕时,可出现滑利而高突的脉象,这属于正常范围,不是病态。
在不同的病症中,有不同的病态脉象:
隆病:一般有浮脉,粗大和空虚的脉,有时且偶可出现间歇脉。
赤巴病:出现细而紧的脉。
培根病:出现沉而弱的脉。
如果是二种以上的合病,则脉象较为复杂一些,可出现两种复合脉,也可出现其他脉。如隆和热的合病,有空而数的脉;培根和赤巴合病,有沉而紧的脉;隆与培根合病,则出现空而迟的脉象。紫培根症可有粗壮而满实脉。
血液病的脉:滑利和高突;
黄水病的脉:涩而略带颤抖;
虫病:扁平,有如受挤压,则向两侧跳动;
麻风病:涩,有时也稍有颤抖;
骚热病:粗,浮且实,有时可有滑象;
扩散伤热证:细紧而发硬;
瘟热病:细且数;
疠热病:扁平,时强时弱,有时细,有时空;
急性痛疼:短而促,如旗帜在劲风中飘扬;
中毒:可为细数,但有时粗,强弱不一;
肉中毒:细数,沉而扁平;
未成熟热:细数,如风飘动;
增盛热:洪大而紧;
陈旧热:细而紧;
空虚热:空虚而急;
增盛热:洪大而紧;
隐性热:沉而紧;
浊热:沉细而数;
疮疡发热:粗壮,数而实;
消化不良:大而实,久则沉细乏力;
痞瘤肿块:弱而不明显;
水肿病:脉沉细,重按脉紧;
外伤病:组织中有异物,侧脉象不显。
脓疡:细数而发颤。
8.其他脉象:藏医还认为,当脉象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则疾病主凶,预后不良。比如壮实人患急性病,脉象理应较旺盛,如果出现相反的细弱无力的脉象,预后不吉。同样,长期消耗性慢性病,而脉象反而旺盛浮洪而大的,也是不吉之象。同样的道理,凡出现相反的脉象,如患寒性病出现热象的脉,或热性病出现寒象的脉,或冲、甘、恰三部脉不全,或严重病症出现间歇停顿的脉象,都说明病症严重,预后不良。此外,藏医在历史上还记载有夫病诊妻脉、父病诊子脉等等,类似汉族医学中古代的“太素脉”,现已不用或很少用了。
值得提出的是,藏医在诊断中还有一种治疗诊察法,这在其他医学体系中是少见的。这种方法在对某种病的诊断把握不大,但又怀疑是某一种病时,可以应用,比如:
当怀疑患有隆病时,可应用髌骨汤予以治疗,如疾病痊愈,即是隆病无疑;
凡怀疑有赤巴病时,可试用苦丁汤治疗;
凡怀疑为培根病时,应试用光明盐、诃子、生姜这三味汤剂,进行试探性治疗;
凡怀疑有胃肠急症或虫积病,应用五味麝香丸治疗;
凡怀疑有血病或其他疼痛病时,可试用四味土木香治疗;
怀疑有中毒病时,可以试用二十五味红花丸治疗;
最后,对各种腹泄病,都可以试用长嘴诃子汤治疗。
总之,当诊断不够明确,而有怀疑时,可以用这种试验性的治疗方法,如反应良好,则诊断可以明确。当然,这种方法的应用,要比较小心,不能随便试用,而对于急症更不宜应用。
学习指南
配套图书
红宝书/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系列2023新版

860.00

 购买
年品质如约
300
300+老师团队
333
333家分校服务
365
365天竭诚服务
24小时在线服务 张博士医考客服
联系客服
京ICP备19006576号-1   咨询邮箱:zhiyeyishi@aliyu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671   投诉电话:18701537533   传真:010-63588455
Copyright © 2007-2029 www.guojiayi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协合张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找组织
扫码找组织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